查看原文
其他

化育环材惜华年,守得春城碧水天 ——潘国强校友

请关注 北京化工大学
2024-08-16

编者按:

六十余载春秋,记录了北化的漫漫征途,昔日满怀豪情从这里扬帆起航的学子,如今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把青春热血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校友,是我们身边“亦师亦友”的存在,他们将母校“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精神薪火相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接续贡献着北化人的力量。为弘扬北化精神、挖掘身边典型、讲好校友故事,学校官微与校友会联合推出“亦师亦友”校友专栏,快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潘国强,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13届校友。毕业后就职于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在污水处理工艺优化运行及创新、环境监测、资源化、模型等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其中污水模型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个人获“云南省职工技能竞赛污水化验监测工技术状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昆明市优秀技术能手”、公司年度“优秀党员”、“优秀科技人员”等荣誉。




立志欲坚不欲锐,学思并进缕金石 



在潘国强记忆中,母校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齐全。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学实验、化工数据处理、环境监测实验包括环境仿真等课上,精密的仪器、严谨认真的操作及可行的数据分析方法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潘国强学习的环境工程专业,是依托于“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科学博士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还包括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课程。 

在环境工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潘国强在胡翔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河北某县城的污水厂实习。污水处理厂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障水生态安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实习期间,潘国强实地观察了污水厂处理工艺与设施设备,体会到完善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在减少能耗和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将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实践的决心。

在校期间,学校中的各位老师是潘国强眼中“最可爱的人”。“我上学的时候,各位老师给我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教授物理化学课的张丽丹老师,每一节课都能将物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老师将材料和环境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我应用至今;教授化工原理的刘伟老师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时常关注同学们的听讲状态,并进行随堂实验,深入讲解学科知识,鼓励同学们在参与学科竞赛中收获进步;辅导员左晓宇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在校生活,经常同我们谈心,给予我们充分的包容与关怀,缓解了我们初入大学时不适应的焦虑情绪。” 

在母校求学的四年时光,始终是潘国强亮眼的青春回忆。这四年既是勤奋耕耘的四年,也是展望未来的四年,更是为他的环境工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潘国强的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曾获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母校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潘国强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志向。



朝观水样数百千,暮看飞鸥逐潋滟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碧波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环境工程工作条件。毕业后,潘国强先后在单位研发中心、监测中心、技术部就职,从事生态环境工程领域相关技术与管理工作。

在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与管理方面,以模型项目为例,潘国强及其同事解析昆明市水质净化厂典型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性能、关键功能微生物代谢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构建适宜昆明市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的数学模拟模型;考察基于DO和/或氨氮的优化运行模式,为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提供精细化智能控制模式和方法;构建污水处理厂运行综合评价方法,系统评估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

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期间,潘国强主要工作包括取样及分析水和废水中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浊度叶绿素a、总油等30余项指标,检测污泥重金属、有机质、种子发芽率等20余项指标 ,编写项目检测方案,2016年潘国强参加云南省第十三轮职工技能竞赛污水化验分析比赛 ,获 “技术状元”称号。

在科技研发工作方面,以微藻项目为例,滇池面临严峻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如氮磷浓度过高引发的藻华现象时有发生,控藻难题亟待解决。潘国强和同事们以昆明主城水质净化厂处理出水、滇池湖水为对象,对微藻在污水厂出水及滇池水体中的生长潜力进行评价,探究污水厂出水的氮、磷排放限值,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对微藻抑制作用。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微藻在再生水环境中的生长特性数据与成果,对控制再生水景观回用过程中的水华爆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履职期内,潘国强围绕昆明市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以提升污水厂出水水质、高效运行、减排污染物、精细管理为目标,针对研发污水高标准处理、节能降耗、污水再生回用、污泥安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智能化控制、生态修复等六个领域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承担和参与科技项目11项,已结题验收10项。其中昆明主城区污染物综合减排与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昆明市老运粮河水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两项是国家级科技项目,对昆明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依托该项目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潘国强发表论文11篇,获取专利10项。 

在潘国强及同事的努力下,研究形成的关键技术共应用于规模61.5万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主城水质净化厂该年电费节约千万余元,药剂费节约百万元,总氮、总磷年平均出水浓度分别降低了30%和55%,有效削减了入滇污染负荷;研究成果还推广应用到其他水质净化厂;支撑多个地方污水处理标准的编制,为富磷矿区上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用实际力量守卫昆明碧水蓝天。



求知若渴研路广,聚力前行谱新篇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科研工作者,潘国强已经获得了多项技术荣誉。他不仅参与了包括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在内的多项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当谈到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得时,他说道:“我在研发过程中从来不觉得科研工作无聊。虽然实验过程中无数次的数据测算可能会略微枯燥,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距离落地生效更近了一步,就又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潘国强看来,在做每一项实验时都应该充分明确自己的实验目标,尤其是要重视科研结果和具体实践目标的结合,在实践目标激励下更容易培养自己对实验数据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科研工作除了需要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团队合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科研任务的。我们通过团队合作既可以扩大研究视野,也可以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中共同攻克研究困难,推进研究进展。”除了合作,潘国强还十分重视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 ,十分关注专业领域内的前端新兴技术。

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使潘国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也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思路。他认为,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潘国强也会向学校的老师和其他科研工作者虚心请教,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流岸江花明镜影,霞映澄塘渡行舟 



环境工程学科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学科,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双碳”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需求的积极回应。 

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一直是潘国强心中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这种坚定的信念,无数像潘国强一样的环境工程科研人员众志成城,始终坚守在环保一线,用科学的力量助力环境保护,用实际行动守卫碧水蓝天。

长期的环境工程现场工作也让潘国强养成了一些独特的职业习惯,每当走到一条河流旁边,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河水是否清澈,而他想到的是取点水样去化验一下里面都含有哪些成分;遇到朋友和邻居对政府收取污水处理费不理解时,他也会详细跟他们解释清楚这笔费用的来龙去脉;平时在家里,他都会说服家人将垃圾分类处理,尽量避免将固体废弃物排入下水道,从而导致固体废弃物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被拦截在格栅上,增加了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清理格栅的时间和劳力。

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环境的变化,而环境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离开环境无法生存,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每个人的个体健康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现如今,面对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不能竭泽而渔、无限索取,而要大力保护、和谐共生,已成为社会共识。” 潘国强校友感慨道:“经过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家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了,都愿意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也愿意通过垃圾分类、节约水电等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下,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会变得更好!”








江河奔流、繁花萦岸、湖水清澈、渔舟唱晚是人们印象中的春城昆明,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更是人们心中对绿水青山的真切向往。许许多多的环工人,在立足科学的基础上,以技术为笔,以环境为画,在一笔一画的精雕细琢中描绘出了山清水秀的未来。


你好,新校友!

咔擦!这些毕业打卡点你都去了吗?

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他们,始终在路上!

来源|北京化工大学校友会

文字|张松源 艾丽菲热·吐尔逊

崔天翔 高千雅

责编|陆凌寒 刘沛霖

美编|杨雨桐

审核|韩悦 欧宝铭 夏颖

出品|党委宣传部

记得为北小化点亮这里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化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